市場風險中的稅務風險包括稅收政策調整給企業帶來稅負增加的風險和企業自身經營過程中對稅務政策執行把控的風險,自身風險遵從稅法實際表現及應達標準之間存在差異進而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是企業的涉稅行為未能正確有效地遵守稅法規定,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的可能損失。
風險的主觀性
納稅人和稅務機關對同一涉稅業務存在不同理解,這直接導致稅務風險的產生。同時,納稅業務在相關業務中表現出主觀態度,不同地方稅務機構對稅收制度的理解大多不同,這都是稅款征納雙方較難做到“溝通中的認同”。企業稅務風險因此而出現,并且由于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大有小。
必然性
國家稅收執法環境不斷變化,以及企業管理者、財務工作者對相應政策法規理解程度的有限性,使企業難以完全規避稅務風險,并使得風險對企業經營帶來潛在的持續影響。
預先性
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與財務核算時,稅務風險依然存在于企業實際繳納各項稅費之前的相關行為中。換言之,企業主觀上實施的涉稅相關業務計算與核算的調整等行為,導致其與稅收政策、法規等出現矛盾甚至相互背離,也就是說,企業稅務風險先于稅務責任履行行為而存在。了解企業風險的預先性特征,有利于企業建立正確的稅務風險控制時間觀,以此及時掌握稅收法規的制定及變動,切實降低稅務風險。
風險產生原因
企業稅務風險產生因素主要有:經濟形勢和產業政策,適用的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市場競爭和融資環境,稅收法規或地方性法規的適用性與完整性,行業慣例,上級或股東的越權及違規行為等。具體來講,經濟環境、政策和法規環境、執法環境發生變化,以及社會意識、稅務執法等都會造成一定的稅務風險。
為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稅收政策、法規等將會不斷調整和更新,在對財務、稅收知識進行理解、認知、掌握和運用過程中,企業財務人員難免因為對新出臺的政策理解出現偏差而給企業帶來風險;不同稅務執法機構和人員對同一企業的同一涉稅行為的判斷和裁定往往存在不同看法,尤其在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稅務機關在涉稅實務中具有的自由裁量權,可能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稅務風險。
稅務風險的防范之健全制度基礎
當前,我國財務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基本完善,稅收制度也逐漸健全,但財務會計與稅法規定之間的差異將長期存在。為避免稅務風險,企業財務工作者須把握上述差異,盡量做到正確納稅,這一客觀要求具體表現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即企業應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風險意識的增強,在嚴格把握傳統財務內控手段的前提下,對現代化知識技術充分利用,建立一套操作性強、便于控制的內部財務報告組織信息系統。
構建稅務風險預測系統
A.明確納稅人權利 在實際的稅務管理過程中,稅收往往只注重納稅人需履行的依法納稅義務,對納稅人的權利則較為忽略。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人們不斷提高對納稅權利的關注度,為實現任何經濟個體能從繳稅安排中獲益,政府應對納稅人的權利加以明確。
B.正確評價稅務風險 評估預測稅務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化解風險,是防范企業稅務風險的關鍵。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應積極識別和評價企業未來的稅務風險,綜合利用各種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統地預測企業內外環境的各種資料及財務數據。比如分析稅務風險的可能性、嚴重性及影響程度,以了解稅務風險產生的負面作用。
C.適時監控稅務風險 以正確評價稅務風險為基礎,企業還應加強對稅務風險的適時監控,尤其在納稅義務發生前,對企業經營全過程進行系統性審閱和合理性策劃,盡可能實現企業稅務的零風險。在實施監控行為的具體過程中,要合理、合法地審閱納稅事項,合理規劃納稅事項的實施策略等,并對納稅模式不斷分析和調整,測定其稅收負擔,制定相應可行的納稅計劃。
術業有專攻。財務人員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認真學習,熟練掌握會計準則、稅收法律法規,遵紀守法,合理避稅而不惡意避稅是本術業之原則。